影評|【何者】何者|現代網路社群的舞台劇場

Japanese Movie|日本電影

1.png

 

改編自原著小說《何者》朝井遼的作品,描述五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聚集同一屋簷下為到來的求職生活討論策略。

五人個性相異,故事將五人個性與求職心境精準的刻畫出來,帶出這幾人之間交織情感與狀況後所產生的種種情緒與反應。

 

許多人都知道,長久以來日本的民族性來說都有種普遍的從眾心理,對於維持某些群體的利益與和諧來說,這卻是個人有苦難言的束縛。

從眾心理中在很多時候是盲目的,更會造成許多人無法順利表現自我,被迫接受許多不合理的對待。

 

2.jpg

 

相對起台灣職場來說,日本職場普遍還是比較壓抑,尤其在企業中上班更是顯著。

這民族性帶來的長久影響實際上也是現在這世代令人更為無助的時刻,「ゆとり世代」在日本社會更成為老一輩調侃年輕世代的話語,帶有嘲弄的意味在。

即便日本自己清楚這些累積的思想與行為帶給社會的強大影響,還是沒有確切與共識的思想在強力的推動。

 

何者在這故事中用很特別的方式在呈現求職這方面的生態,尤其在網路世代發達的時代,更有另一種不同的面貌。

由於沒看過原著的關係,原以為會是在職場之間的對手戲與互動,看完後才知道原來主要著重的角度是在進去之間的種種想法與反應。

 

幾位人物的角色刻畫都很鮮明,也顯然各自迥異,一幕幕的對話與相處上都有不同的火花產生。

 

3.jpg

 

故事用了大量的集體求職場面,人們在穿上套裝之後顯得並沒有什麼不同,告訴著一切歸於平庸,一切從新的開始。

搭配網路世代的結合,何者給我的衝擊是這些被迫甘於平庸與融入團體中的人物們實際上心裡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強烈的抵觸

 

人物喜歡透過社群軟體來闡述心情、打造自我形象,將社群網路作為自己的伸展台與思想傳播的平台。

這些人不僅希望順利求職找到工作,更希望的是打從心底被肯定、認同與表現自我,而不是一分鐘的自我介紹彷如推特的140字為自我作結。

 

4.jpg

 

擅長冷靜分析的二宮被他們稱為「求職專家」,但實際上卻求職了兩年還沒有真正找到工作。

從國外回來的理香在故事中強烈的表現自我,深怕不被人所注意,也害怕被人看見自己辛苦的背後。

理香男友隆良堅持做自己,貫徹不穿西裝理論,在後來選擇放棄求職要堅持自我,反而受到二宮的怒目。

 

室友光太郎在結束樂團後開始找工作,看似漫無目標的他卻在後來也順利的取得內定。

瑞月雖然率先取得內定,但工作平凡也並非自己興趣,不過從表情與反應來說則是接受了這安排。

在二宮旁邊冷靜觀察的研究生學長反而更理性的看這幾人的互動。

 

5.jpg

 

故事在前面顯得有點重複與單調,不過在中間開始有倒吃甘蔗般的趨於緊張。

從二宮與理香發現彼此在搜尋網頁google了身旁友人即將要去的公司時,那股黑暗且壓力的能量瞬間迸發,兩人內心的另一面就在那邊赤裸地向彼此攤開。

理香原來早就知道二宮有著另一個推特帳號,內容早已被理香記得清清楚楚,但理香卻從未提起過這件事情。

 

電影在戲中的呈現很有意思,不停地使用社群軟體的畫面與真實人物做重疊,彷彿網路世界便是真實世界一樣。

再者,在後面的一些畫面上使用了舞台劇的方式在呈現,彷如這一切的演出,不論是在檯面上還是檯面下,都是在演出給別人看。

 

何者這名字代表的更是一種尖銳又刻薄的內心囈語。

 

6.jpg

 

二宮的推特充滿了對這世界與身邊的人無數的嘲弄與批判,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必須透過如此的宣洩才能解放,又害怕被人所看見。

在一系列的推特訊息註解後,二宮站在所有人的舞台劇場前,接受如雷的掌聲,他的何者帳號就像是一齣精彩的批判舞台劇,所有人都在此扮演一個令人感到不屑的角色。

卻在被窺見之後快速逃走,沒想到後來才知道瑞月更是忠實的觀眾,接受一切的批判依然甘於如此。

 

二宮的內心舞台劇實在是提高了這部電影原本的可能在文字上的層次,賦予另一種更高形式的意涵表現。

在觀眾鼓掌的時候我都想起立了,起了雞皮疙瘩覺得這安排實在太高端,結合社群軟體、強烈內心自我與想被認同與從事的興趣作為呈現。

 

特別的觀影體驗,也透過作品可以感受到作品想要日本改變的迫切心情。

*****

資料參考與圖片來源:

Yahoo, Google, WiKi.

 

You Might Also Like